中国循证医学杂志

综合新闻

心脏病学专家黄从新:一切以循证医学证据说话

来源: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9-14

  黄从新教授坦言,参与“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”项目,不仅让他领略到了中医药的奥妙,也使他产生了一个思考——西医西药存在的局限性,恰恰是中医中药可以弥补的。

  “要知道,在此之前,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生命科学领域已经有两年的空白期,评审委员会之所以将‘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'项目评为一等奖,意味着它不仅仅具有项目本身的价值,更具有引领的意义。”黄从新说。

  心脏的搏动推动着血液的流动,也决定着生命的长度。 健康人心跳的频率大约在60-100次/分,低于60次/分(心动过缓)或高于100次/分(心动过速)都被称为心律失常。恶性心律失常可瞬间夺命,严重威胁人类生存。

  研究给了项目组成员最肯定的答案——结果显示,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既可明显抑制心律失常,显著减少患者24小时室早次数,又可改善心功能,增加左室射血分数,降低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,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。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,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。研究期间,患者对参松养心胶囊的依从性良好。

  一种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:一是遏制心律失常,二是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率,三是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率。但遗憾的是,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,治疗心律失常的4大类药物没有一种能够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。换句话说,西医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一直存在“憾点”。

  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,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,很长一段时间,均属于经验医学阶段,即以临床医生为载体的经验医学时代。循证医学通过科研模式和大样本量研究得取结论,不全是依赖个人经验,而是通过科研的模式,从研究数据中得到结论,是世界医学知识与实践的主流模式。因此,建立循证思维、开展循证研究,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。

  文章来源:经济参考网

  回忆起八年前那个随机对照双盲试验项目的的揭盲时刻,全国著名心脏病学专家黄从新教授仍感慨万千——

  弥补西医“憾点” 一切以循证医学证据说话

  完成973项目 摘得国家生命科学最高奖

  黄从新教授是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、武汉大学原副校长、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。他这次牵头承担的“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衰伴室性早搏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研究”项目,是“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”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。

  时隔数年,黄从新教授依然对973评审专家组对项目的高度评价记忆犹新。“首次形成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新理论,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。”“创立理论+临床+新药+实验+循证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,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做出示范。”

  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证据级别最高的临床研究,是评价干预措施效果最权威、最客观的方法。 2012年,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衰伴室性早搏的相关临床研究启动在即。然而当研究团队邀请黄从新教授牵头并担任该项目的主要研究者时,他却犹豫了。

  “说句老实话,以前我对中医是有偏见的。”黄从新教授回忆,他与吴以岭院士是多年的好友,但在学术领域,一直是“他谈他的中医,我说我的西医”。接到邀请后,他还一度建议吴院士,“心衰伴室性早搏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世界性难题,你有没有想过,如果这项研究经过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得出一个阴性结果,会为参松养心胶囊带来怎样的影响?”

  黄从新教授表示,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,心律失常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类。虽然在非药物治疗领域,起搏治疗、介入治疗等有了长足发展,但药物治疗仍是基石,仍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、延长生存期的重要而关键的措施。

  抓历史机遇 为中医药守正创新做出示范

  在现代医学科学加持下,我国广大专家、学者正深化对中医药的研究与认识,加强对中医药的开发与利用,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深化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。“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医学史上的瑰宝,不仅要让它在中华大地上闪光,而且要把它推到世界舞台上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光发热。”黄从新教授说。

  黄从新教授充满期待地说,我国中医药事业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,在“守正创新”的路上昂首前行。(云溪)